中国科技10年跃升之路(二)

来源: 时间:2012-10-31

从追赶到同行
—— 中国科技10年跃升之路(二)
 
 

中国科技网北京9月17日电 286、386、奔腾2、奔腾3……10年前的中国计算机研究紧紧跟在国外巨头身后,一步一步艰难追赶;10年后的今天,“天河一号”“神威蓝光”“星云”“深腾”等组成的我国超级计算机方阵已然挺进世界前列,“天河一号”一度问鼎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第一。

中国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的脚步从未停止,追求自主创新的梦想从未熄灭。与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一样,10年间,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科技发展也进入重要的跃升期。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期许中,科技工作者一路逐梦,又脚踏实地,使中国科技在众多领域从国际最高水平的“追赶者”变成了“同行者”。

从落后两代到比肩同行

9月11日上午,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神威蓝光”,在山东济南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验收会上,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项目领导者、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杰克·唐加拉对“神威蓝光”的性能“感到吃惊”。

在我国另一套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副总设计师卢凯印象中,就超级计算机而言,西方国家前来与我国交流合作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

此前,技术水平悬殊带来的屈辱和尴尬仍然清晰可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气象局引进国外超级计算机,对方要求机房24小时监控,全由外国人操作,中国人不得入内。窘境下追赶的艰难可想而知,2001年10月,我国第一款通用式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龙芯”问世,性能与国际芯片业老大英特尔奔腾2相当,而当年4月英特尔早已推出了性能更加强大的奔腾4。

没有自主CPU就没有独立自主的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安全可言。加速追赶拉开帷幕。

2001年9月,国家“863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课题申请指南”发布,明确提出“掌握一批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与别人平等交流,你必须有绝活。” “天河一号”主任设计师卢宇彤说。如今中国超级计算机领域的专家经常被邀请到国外作学术报告,和过去的处境天壤之别,“天河一号”“神威蓝光”等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不但性能与国外最先进的水平相当,还拥有很多我国特有的技术。

超级计算机只是一个缩影。

2011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我国制造任务的首件产品——全长780米的“ITER环向场超导导体”正式交付启运,将用于ITER装置的建造,这意味着我国在ITER采购包中进度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导体生产实现了100%国产化,这在ITER七方中只有我国、日本能达到。在承担ITER导体任务的六方中,我国是唯一做到所有试验样品全部一次性通过严格苛刻的国际验证的国家,且产品性能优异,处于六方的前列。

1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重点领域初显跨越发展态势。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水稻、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量子通讯、铁基超导、载人深潜、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在诸多高技术领域,我们终于比肩“先进水平”。

 

从技术追赶到产业突围

2012年1月,由我国提交、大唐电信拥有核心基础专利的TD—LTE—Advanced技术标准提案,被国际电信联盟接纳为4G国际标准。

“十多年前,突破核心技术、成为国际标准真是难于上青天。”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陈山枝回忆说,跨国企业巨头不仅垄断了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而且垄断了产业链上所有的关键设备和生产工艺。当时国产手机里面的主板和芯片都是从国外公司进口的,还要交巨额专利费。

十多年,中国通信技术终于从追赶世界变成了与世界同行。这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员努力的追赶:从全面落后、被动模仿,到苦苦追赶、缩小差距,再到实现齐头并进和局部领先。

十年前,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深受“卡脖子之痛”的远不止通信领域。机械制造行业深受大型铸锻件依赖进口之苦,国外企业借机提价,价格一涨再涨,交货期一拖再拖。在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轿车仅占10%;在医药研发领域,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医疗器械设备大量依赖进口……

像4G技术一样,我国很多高新技术领域经历了从一片空白,到追赶跨越,直至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同行的发展历程。

10年之间,我国系统攻克了核电、水电、火电、船用柴油机等领域亟须的一批大型铸锻件制造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重大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初步实现了产业突围。

8月15日,国家电网对外宣布,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张正陵介绍,我国蒙东、蒙西、甘肃、冀北4个地区风电年发电量占用电量比例分别达到40%、12%、11%、9%,与丹麦、德国、西班牙水平相当。

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万水千山转瞬掠过,没有颠簸,极少噪音,座椅格外舒适,车厢清静怡人。2004年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寸高铁,短短几年中国正由高铁技术引进国成为这项技术的输出国。

以歼-10战机的成功研制为标志,我国军机实现了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品和新方法,被广泛推广运用到“枭龙”、新“飞豹”、“猎鹰”等研制中,航空工业及相关行业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制造水平随之跃升,我国航空装备研制,已经或正在向着世界“第一方阵”挺进。

走出受制于人的阴影并不容易。进入新世纪,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隐忧,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使我国在全球化的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如何突围,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科技。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升级,我国各行业和领域的科研人员都加快了追赶的脚步。

2009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阵阵寒意,很多中国企业靠着科技的“护身符”度过寒冬。

“中国要告诉世界,我们不仅有成本低的优势,而且有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技术优势,这是一个创造。”在科技部部长万钢看来,在应对危机的这场竞赛中,中国不仅没有落后,而且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

从“台下听众”到“大会主席”

8月下旬,有天文学“奥运会”之称的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天文学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揭示宇宙的秘密。

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一盛会。此时,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也在同一栋楼内举行。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将主办地选在了中国,不仅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实力能够承办此类大型会议,更为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大大提升,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 。他们从昔日的追赶者,变成了世界一流科学家群体的同行者。

去年年底的一天,国家会议中心四层报告厅,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后,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大会正式开幕。从会场最后一排望去,近千名与会代表中,黄头发、棕头发的占了半数有余。虽然来自不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来中国“取经”。

在这场4年一次、素有国际岩石力学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会议上,他们还将见证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当选该国际组织的主席。他就是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冯夏庭。

“过去是国外的工程多,学科发展得好,现在可不一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接受采访时说,“如今外国专家都喜欢往中国跑”。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等全国学会分别成功举办了2011年国际云计算研讨会、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等610余个重要国际科技会议,在“自家门口”向世界展示中国相关领域科学发展水平和重大成就。

把“国际舞台”搬回家的同时,我国科学家在各种国际组织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截至2011年,中国科协代表中国科技界加入240余个民间国际科技组织,推荐317位科学家担任民间国际科技组织各类职务。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曾把近十几年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变化,总结为“五个转变”:从简单参与到现在牵头发起积极承担转变,由原来人员、信息为主的学术交流向以项目为主的合作交流转变,从短期向长期的国际合作转变,从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的转变,从分散的向集群的国际合作转变。

李家洋还说,原来的交流更多是以跟踪学习为主的交流与合作,现在更多的是牵头提出、积极组织国际合作计划,并在合作计划中承担重要职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深切感受:“过去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很少发言,外国人觉得我们很沉默,但现在除了学术问题外,中国科学家在策略、计划,特别是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如何影响决策等方面都能发表意见。”过去在国际学术研究项目中,我们很少有挑头的,但现在有许多项目,如地质对比计划中有好几项是中国建议的、由中国牵头在做。

追赶到同行,艰辛十年路。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征途上,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科技更灿烂的明天。(记者 刘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