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
刘雪瑞 第四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小时候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物理学家霍金、发明家爱迪生、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成为了懵懂的我的榜样。从学校的航空到技物所的航天,满怀豪情壮志的我终于在今年带着我的航空航天梦来到了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
初入技物所时,对这个被外人视为神秘的研究所充满了好奇。什么是载荷,什么是红外成像,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忙碌却又眼神坚定?无数个问题使我对我的岗位充满了幻想,但新鲜感过后的迷茫使我又很快迷失了方向。复杂的工作内容、巨大的工作量、航天任务的零失误的要求给了我越来越大的压力,我渐渐对自己的能力和当初的选择产生了疑问:我能不能胜任这个岗位,这个岗位能给我带来什么,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渐渐的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忘记的当初的梦想。
一次和年过花甲的张玉林老师的闲谈让我豁然开朗。张老师是我们四室的骨灰级元老,到今年已经在所工作达四十年。从风云一号到风云二号的许多型号,张老师将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全都奉献给了技物所,奉献给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工作之初,给张老师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情是94年4月发生在发射基地的一次意外事故,现场有十几人烧伤和中毒,张老师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事故之后,有少数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多数都选择留下,为着那份责任,重新投入岗位中去。张老师常说,做航天,就要能够牺牲,怕牺牲,怕吃苦的人是做不好航天的。谈起他当年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当时我国的航天刚起步,没有任何经验,无线电专业出身的张老师开始接触辐射制冷的电路设计,没有经验就一次次的试;为了排查一次重大试验中的问题,与同事一起爬上真空罐顶一点点找问题,一找就是几个小时;孩子刚出生却要经常出差,时间紧任务重的张老师当一个任务完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落下了胃病。但当问到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时候,他却笑着说航天人都有一种情结,一旦开始做就一定要做好。当谈到现在我们的制冷器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时,张老师脸上充满了骄傲。我终于明白,我的岗位虽小,但正是众多平凡岗位的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我国的航天在摸爬滚打中从最初的只会模仿的孩童成长为现在的航天大国。
说到榜样,大家都会自然的想到黄继光、邱少云一些共产党人光辉的形象。近期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专题节目,讲述了一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只要群众还需要,共产党员永不退休,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的吴金印,“为了造中国自己的飞机,37年坚守一线岗位”的胡双钱,“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教书育人几十年”的将军夫人龚全珍……也许有人说,榜样必然是不平凡的,他们有着超人的毅力和崇高的理想。我想说,榜样更是平凡的,正是许许多多像张老师一样的能够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的普通党员,为年轻人指引方向,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撑起一片天。
没错,我们每个岗位都是不一样的,各自实现不同的功能,承担着或多或少的责任。但是,当我们举起右拳面对着党旗宣誓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必须零失误、一次成功的航天型号任务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每个岗位都是责任重大的。榜样就是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自己的梦想、为航天事业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最普通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