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团队中的位置
仲志磊 人事处七级职员
合作信念,古人谓之:“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大众通俗的讲法是:人心齐泰山移;新时代则强调“团队精神”。表述随时代变迁,但对合作精神的追求确始终如一。
合作强调整体和团队,在整体和团队中包括许多个体,在这些个体的有机组合下形成团体。当今世界,科技不断发展,科学的分支越来越多。人们智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通晓,而加强团队精神无疑是取长补短的最好方法。但在合作中绝不能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否则就会让人们走上那条岐途。南仁东先生的事迹,就是对合作精神最积极向上的诠释。
学习南仁东和黄大年两位先生的先进事迹,也促使我静下来反思自己在团队中的表现,发现从上学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团队。自己在一个个团队中不断成长。和大家分享三个不同阶段的团队经历,谈谈自己对我在团队中的位置这个话题的感想。
分享的第一个团队经历,是大学期间的一段课题经历。作为文科生,本科阶段很难有理工科学生那样的丰富多彩的科研项目经历,所以这次课题经历显得尤为难得。课题为合肥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同安徽屯溪路小学合作开展的小学生素质能力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小组、个案、家长工作坊等方式,帮助小学生克服成长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习得正确的处理方法,提升其抗逆能力,使其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自己是这个课题组的学生团队负责人,负责课题执行阶段的组织协调工作,期间需对接课题导师团队、合作学校教师团队以及课题学生团队。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团队协调者,课题推进过程中,积极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工作。在团队各方伙伴的协同下,课题顺利结题。这段经历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团队协调者的沟通能力与团队效能的发挥是正相关的关系。
分享的第二个团队经历,是西部计划期间参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重庆卷(志愿者部分)》的资料长编工作的经历。2009年7月28日第一次踏足重庆的第三天,接到任务参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重庆卷(志愿者部分)》的资料长编工作。这份工作内容让我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了从在读学生到志愿者再到工作者的身份突变。还没熟悉的城市和工作团队,以及毫无概念的工作内容,像兜头泼下的冰水,瞬间给了我一击。离开上海前的豪情壮志都被这一击全给打没了。庆幸的是在资料长编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志愿服务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给了我最真诚的帮助,重庆市资料长编整理团队的每一个老师都非常耐性的给予了各类专业指导,在近三个月的资料长编收集整理过程中,我在团队中是一个十足十的学习者。这段经历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只要愿意学习,团队能够提供的支持比单打独斗要多得多。
第三个团队经历,开始于2012年3月,就是我们人事处这个大家庭。尽管之前有过两年的西部计划经历,但是真正的工作者角色这还是人生第一次。几年来,在团队领导和队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一直在学习着各项岗位知识和技能,不断的填充丰富自己。作为团队中的新人,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力及纪律意识,需要努力工作,并系统化地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现阶段我是团队中的任务执行者,需要向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学习。这段经历会一直持续下去,我只有怀抱感恩之心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来回馈给与我帮助和支持的每一位同事。
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著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即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由九种人组成,这九种团队角色分别为:智多星、外交家、审议员、协调者、鞭策者、凝聚者、执行者、完成者和专业师。但现实中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并不是唯一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对个人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分享的三个经历也是我不同阶段的经历感受,是对我在团队中的位置这个话题的粗浅思考,但是用心生活工作,在乎人则是不变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