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一、 实验室简介

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原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整合红外新技术研究相关优势团队,2025年1月重组方案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复。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开放实验室之一,1989年国家计委批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1992年通过验收。实验室在评估中连续七次获得优秀,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Science出版的中国专辑中,将实验室列为中国11个一流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聚焦气象灾害监测、对地目标遥感和空间红外天文观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红外物理前沿与交叉”“红外光电量子调控”“先进红外材料与器件”“极限红外探测新体制”“红外辐射精密测量”五大研究方向,建成使命驱动下的“红外物理前沿-红外材料器件-红外光电系统”全链条贯通的系统创新链。

二、 承担和完成科研任务能力

 实验室目前有固定人员11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1名、外籍院士1名等国家级人才29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多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近三年来在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和报告200余人次。

三、 资源共享与开放交流

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担任红外领域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Infrared Physics Technology与红外毫米波学报主编,承办系列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 & Space: from Infrared to Terahertz (ESIT) 国际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百余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访问。实验室非常重视开放交流,每年设置开放课题15项左右,其中重点项目5项,多位负责人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资助。同时作为青少年科普基地,持续面向高校及中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了完善的设备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实施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分层管理的模式,实现了大型实验仪器的高度共享和利用,提升了实验室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益。

四、 科技影响力

实验室汤定元院士为我国红外物理和技术研究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我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建立中国红外研究的学科体系,首次将碲镉汞红外技术引进中国。继汤定元院士之后,实验室发展了光学补偿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及傅里叶变换光热电离谱方法,获国际红外毫米波研究领域最高荣誉巴顿奖;提出了碲镉汞CXT公式被国际广泛使用,建立的准局域激发态跃迁新方法支撑了我国量子阱长波红外探测器首次航天应用,构筑的感存算一体红外智能感知新范式被Science期刊给予高度评价,列为“亮点工作(Highlight)”介绍;推动了中国航天遥感从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国际上率先实现高频次地球静止轨道大气三维结构精细探测,被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评价“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发展了小F数大像面低畸变远心成像新技术、大气吸收廓线与基准光源协同定标新方法,首次在天基大范围远距离破解了甲烷排放高精准检测的难题,成功监测到“北溪”2号甲烷排放羽流及排放量。自主设计三谱段集成一体化摆扫式长波红外探测方案,应用于全球首颗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相关数据发布作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国家活动清单主要活动之一。

五、未来展望

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将继续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加强红外科技创新链深度融合,致力于推动红外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创新,建成国际一流的红外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形成红外科技领域研究的人才高地、红外原创理论的策源地和红外新技术的发明地。  

学术秘书:王老师,电话:13262270227

行政秘书:薛老师、孙老师,电话:021-2505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