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消杀是疫情防控非常重要的环节。面对疫情来袭,作为集体的一员,他们挺身而出,连续多日身着厚重的防护服、背负沉重的消毒喷雾器,在所园区内开展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听听两位勇士的现场体验。
新人上岗,培训先行
连晶熙:病毒虽然有危害,但是只要规范穿戴防护服,按规范动作消杀,就可以保证自身安全和作业安全。在正式开始消杀工作之前,人事处安排了一次培训。由专业医生给我们做了穿戴防护服的演示,规范穿戴和脱卸,确保个体防护到位。
卢树军:第一次做,虽然工作有点累,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尽自己一份力,还是感觉很荣幸。最初的阶段当有涉阳人员报出时,自己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总感觉危险无处不在,但经过几天时间的过渡,内心还是平复了,其实只要过程中个人防护切实完善到位相对还是安全可控的。
总结经验,不留死角
背着30多斤重的消杀设备,在楼栋中进行消杀。“每一个角落都要覆盖到,消毒必须做到精准细致不留死角,才能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卢树军:最大的感触是,第一次,当我走入1号楼8楼进行消杀时,步入走道时看到的景象和氛围,感觉空气似乎都是凝固的。空无一人的走道,让人感觉窒息。那一刻真的感觉健康的环境、正常的秩序太宝贵了。
连晶熙:卢老师负责消杀的面积比较大,他承接了所里大部分面积的消杀工作。起初,我们缺少经验。喷洒的药水会透过不太厚的衣服,沾染在皮肤上。手臂、脖子以及穿着比较单薄的地方,皮肤上会起一些红疹、泛红,但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消退。后面几次的消杀,我们就会更加注意防护,再热的天气都再加一件冲锋衣的内胆。
另外有两天,气温较低的时候,面罩和眼镜都会起雾。能见度很低,有时候还加上下雨,走在室外就看不清前面的路。令我得意的是,因为特别熟悉技物所的小路大路,凭着自己对所内环境的了解,我都可以“跟着感觉走”到指定地点。
起初,在消杀过程中,我不太敢把手机频繁取出来,导致在工作时我常常处于“失联”状态。后来,我带了几次街道的消杀人员进来,观察他们学习在手机上套防护膜的做法。如此,就可以便于现场联系,调整消杀方案,实时进行沟通。
“再去消杀的时候,就越来越对自己放心了。作为一个熟练手,该怎么消杀,也形成了一个操作流程。”每天平均步行两三万步,这是卢树军和连晶熙疫情防控的日常“打卡记录”。
使命驱动,责任担当
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有需要,我们就顶上。
卢树军:经历了这么多,让我感觉在任何时候,作为个体都应该具有补位意识。我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园区里,就该拧成一股绳,团结起来,担起一份责任。
连晶熙:整个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困难。液体的话,卢老师可能肯定是比我力气大,因为他个子比我高嘛,而我吃重也是可以的,3L大罐子背起来还是有能力的。只是这个大罐子要放在一个平台上,然后背起来,如果放在地上,有时候可能会没办法背起来。
“虽然一天下来腰酸腿疼,但内心却感到十分自豪,为所内职工恢复健康的环境,付出汗水是值得的!”
供稿:综合管理部
编辑、审核:行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