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防联控护平安 齐心协力促科研——上海技物所“疫”线纪实

来源: 时间:2022-03-28

   近期,为应对上海市新冠疫情散点多发的态势,上海技物所严格按照中科院党组、上海市区各级政府防疫工作要求和部署,实时研判形势,动态调整所级防控管理策略,通过周密部署织密织牢联防联控安全网,守护一方平安,全所上下同心协力保障科研任务进展。

  多措并举 努力 跑快一步

  3月初,上海技物所即对疫情发展作出反应,发布提醒和工作通知,启动人员信息日报,要求职工配合市区流调开展工作。3月11日,根据疫情发展态势,上海技物所对留宿园区的全体研究生、职工实行封闭式管理,同时要求通勤人员严格遵守属地要求各项疫情防控要求。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本着“努力把园区打造成最安全的地方”保持平均每天召开专题会议,综合分析各方风险周密部署,详细制定各项应急管理措施和预案。包括借助信息化工作快速掌握园区各类人员通勤、健康、封控等情况,实时统计在园人数,切实做到“覆盖全员、实时掌握”;3月14日起,就实行每周2-3次园内全员核酸检测,累计检测人员6416人次。

  粮草先行全力做好特殊时期物资保障

  与此同时,德虹公司、济物公司等后勤保障部门充分做好物资保障工作。采供部门多方寻找货源,及时补充物资,为方便各部门申领物资,每天安排值班专员。为了让大家“吃饱、吃好”,食堂丰富了餐饮品种,并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外带餐点。最困难的时期,虹口园区仅10余名食堂工作人员就担起了虹口近千人的饮食重任。嘉定园区封控期间,当日在岗工作近百名员工滞留园区,当天下午园区即配备到位100套睡袋、洗漱用品以及方便面、饮用水等保障物资,并按封控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科研战线迎难而上

  2022年是研究所科研任务异常繁重的一年,面对疫情严峻考验的同时,许多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还正处于爬坡攻坚阶段:多型号任务载荷正样即将交付,牵头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将在3月底前完成课题级评价和项目级评价,某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已完成开题论证……为确保科研项目进度,许多科研骨干主动留所,接受封闭式管理。

  小区晚上六点刚解封 他八点就回到了岗位

  电子装联是专业从事电子产品装联工艺研究、组装生产的技术支撑部门,对科研项目至关重要。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电装组全员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为重要项目持续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农历春节到现在,在陆瑾雯的印象中,电装组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我们对接的是全所的项目组设计师,通过合理安排轮班,电装工作没有暂停过一天”。三月中旬,电装组的两位专职检验员同时被封控在家,检验员“C角”丁行成临危受命。那几天,他每天主动工作十几个小时,义无反顾睡在所里办公室,扛起了电装组的所有检验工作,毫无怨言。“居民同志们,晚上6点小区解封!”得知这个消息,电装特殊工艺处理组组长李寅生立即准备起了换洗衣物,当天晚上8点就赶到所里。为了把前期因为封控耽误的工作进度赶紧补上,每天工作到凌晨,只为把疫情对项目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此外,两位90后的小伙子刘富成、鲁哲宇以所为家,在办公室搭行军床简单就寝,确保型号项目的热控布线不断档。“疫情当前,每个人都很努力,在服从疫情防控管理的大前提下,大家还是会选择坚守岗位,默默做好份内工作”,陆瑾雯说到。

  每个人都是备份岗,关键时刻能顶上

  每天,电子元器件库房会收到二三十份的电子元器件配料单,及时将对应的电子元器件配料出库,是保障各大科研项目顺利推进的必要环节。

  3月中旬以来,条保中心库房两名日常工作人员所在的小区先后被封控。关键时刻,元器件保障综合组原本熟悉该项工作的程民生、陈南和贾芳顶了上去。为确保电子元器件库房的供应,陈南还手把手教会了连晶熙、祝侃等部门同事,每个人都是备份岗,关键时刻能顶上!与此同时,封控在家的同事停工不停歇,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李佳妮担起了部门的部分行政、领料、采购等可以线上进行的工作。张玉荃在小区封控期间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她配合医务人员,主动承担了风险较大的“拧管”工作,她说:“做志愿者不能因为被分配的工作风险大就不做,比起晚上都不能回家的医护人员,我们的工作简单许多了”。

  就算是一个人"包圆",也责无旁贷

  午餐时间,39号楼实验室里,某载荷电校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一群90后为主的小伙子围坐在一起,他们中有的紧盯着实时信号,有的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精密调节机构。“要测试得充分一些,才能找到载荷最优的工作状态,好的匹配窗口很小,就像要让两个针尖相对,可能比这个还要难一点”,光学工程师张东阁说。

  该团队正处于某载荷研制任务的关键阶段,“顺利的话,这个月完成现在这台,我们就要抓紧做后续的任务了”。对项目节点精确控制,要求团队必须通力合作。制冷机降温需要3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为了不影响团队工作,电子学工程师周诗琛、徐伟梁、吴俊杰3人每天早上5点多就轮流起床到所提前将设备打开,以确保其他成员一到岗就可以开始工作。近来,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到晚上10点左右。疫情给原本就十分紧张地项目任务增加了更多难度。三月中旬,团队因本市疫情原因,无法到外省开展载荷光机结构的力学试验,经多方联系,终于在临港找到了试验设备和场地。为配合外单位疫情防控要求,团队协同高效,卯足了劲,连续工作三十几个小时,完成了原本计划三天完成的工作量,确保试验正常完成。机装结构工程师丁晓翔是一名居住在宿舍的年轻职工,近期小组大部分成员因身处封闭小区,工作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丁晓翔身上,“我住在所里,还是方便的,小组的工作,就算是一个人‘包圆’,也责无旁贷!”他笑着说。

  工作在哪里,“移动的家”就在哪里

  某重大任务载荷研制团队正在开展正样集成。“正在研制的载荷技术难度很大,要实现很多‘第一次’,对各方面的要求很高”黄茂潼说道。最近,他和其他十来个成员主动住宿在园区,工作在哪里,“移动的家”就在哪里。3月13日周日,项目组正在召开协调会时,嘉定园区按照工业区要求启动全封闭式管理。光机结构工程师王成彬回忆,“当天下午所里就配备了充足的物资,大家在一起,感觉很安心,封闭在园区,正好开展‘沉浸式’科研”。王成彬82年生,可却已经白了头,这些年,他全程参与了该体系项目所有关键载荷的研制任务。封控当天,87年的小伙子胡凯度过了难忘的生日,项目组通过快递购买了生日蛋糕,为他送上祝福。卢晓明说,疫情打乱了项目组的工作计划,采购自河北的一套机构支撑件无法运输到货,就托人运到北京,再请朋友从北京带回,办法总比困难多。93年的姑娘卫金鸿在项目组很有人缘,“团队中大家平时生活上‘相亲相爱’,在工作上却是‘相爱相杀’,每位成员的责任心都很强,原则性也很强,常为技术问题争执”。

  不论远近,要把通行证送到每个人手中

  近期,在嘉定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为本所重大科研任务关键岗位人员开通了特别通行证,为确保每一份通行证都准时送到科研人员手中,园区合计出动20人次执行通行证领取、编号、发放、回收工作,其中专送到家的不乏距离较远的安亭、江桥、外冈等地,有时一天要跑几次,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按时完成任务,为科研人员的正常通行提供了保障。此外,为改善驻所科研人员住宿环境,资条处紧急调度了20张木制板床,配备了专用床垫以备不时之需。

组织全员核酸检测

保障后勤物资

保障后勤物资


光电中心电装工作


条保中心电子元器件库房


某载荷研制团队


某载荷研制团队


嘉定园区临时宿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