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上海市第19期交叉学科论坛,于2011年3月4~5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召开。研讨会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员主持,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汲培文主任、国家天文台郝晋新副台长、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副所长和沈学础院士等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红外是最后一扇尚未被完全开启的天文学科太阳观测窗口,其间孕育着诸多的科学机遇,它有着大气视宁度好、大气散射光小、仪器散射光小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太阳物理观测研究而言,由于Zeeman效应的裂距与波长平方成正比,在红外波段可以获得更精确的磁场信息,极可能从目前可见波段的间接观测跨越到红外波段的直接观测,对理解太阳磁场本质和起源、磁场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日地空间环境的影响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Stark效应的裂距也与波长平方成正比,在红外波段还有可能实现太阳大气另一个目前几乎无法测量的物理参量——电场的精确测量。遗憾的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及太阳观测所追求的高时间、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和精确的偏振测量,使得在红外,尤其是中远红外波段的观测难度大大增加,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专门从事太阳物理研究的中远红外观测系统!
为此本次论坛通过天文中太阳观测需求和红外探测技术发展前沿成果的交叉研讨,寻求在我国发展能够引领太阳研究的红外探测新技术途径,力争把我国在太阳光偏振特性方面研究形成的优势特色,进一步拓展到红外波段。
会上邓元勇、邵军、王东光、李宁、王少伟等研究员及张志勇高级工程师分别作了“实测太阳物理相关前沿-大太阳望远镜对中红外探测的需求及意义”、“用调制技术抑制10~14微米波段的室温背景信号干扰的FTIR光谱技术”、“太阳磁场测量技术和方法”、“用QWIP器件做10~14微米波段的高性能低暗电流的器件,及其做偏振探测器的可能性”、“窄带滤光片技术在中红外太阳偏振成像观测中的可能应用”、“中红外偏振测量技术与方法探讨”等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就开展中红外太阳偏振成像观测的方案进行了论证,对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分析各关键技术难点及可行性。
沈学础院士呼吁:“红外天文学是该推动的时候了”。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汲培文主任建议落脚红外,先易后难,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创新探索走自己的路,认为该项工作的启动将同时促进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天文界的发展,并预祝此次会议在未来起到历史性作用!
本次会议加深了天文领域和红外物理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发展红外天文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和所面临的困难,并取得了一致共识,明确了技术难点和努力攻关的方向,坚定了发展红外天文学的信心!